在清朝早期的时候50两能买一套房子,我说的是民房,不是大院的房子,一个土豪从袖子里拿出一个50两的大镜给小二,这个情节让我是哭笑不得,咱先别说这顿饭值不值那个钱,你衣服袖子是真结实,什么料做的,拿什么线缝的,50两相当于今天的小4斤。在清朝一两大约是37.2克50两文人。大哥你能下好几年馆子话说回来,清朝人用银子非常不方便。
第一是称重,第二是分解。你得给人家找钱,没有几个土豪给小二五十辆文银小二不用找了,这样的人你一辈子都未必能见一个,如果真见着了,不是这位大哥不好,你上辈子积大德了,所以使用银两建家在找钱的时候还要称重,然后还得把剩下的银子还给这位客官,所以银子就得分解。
这个分解银子的地方就是钱庄,而且清朝的银子啊非常复杂,那个时候没有纯银,所以银子都有一点损耗,这个叫做称法,称法就不统一。
在清朝常见的银子分为广平两,库平两,漕运两,还有海关两库坪,梁是国家规定的,咱们总听说纹银,什么是纹银?这次官方提出的标准相当于今天你说千足金,925银,跟这个意思差不多,纹银也有不同的标准,有24保、25保、26保和二七宝。当年的冶炼技术不高,所以银子的成色也不足。
什么叫二四宝?就是50两的白银,你称重的时候一定是52两四钱,要比50两多出2两四钱,二五宝、二六宝和二七宝,那就是52两五钱、52两六钱和5227钱,库平两最纯就是52两4000,所以在银子称重的时候,五两银子肯定得超过5两多一点,这个就叫损耗,所以花银子非常费劲,你就是带个计算器去你换算这个也得好一阵子,而且古代人花银子非常不方便,出门买个包子吃个饭,带点散碎银子就可以了。
大宗商品的买卖没人带那么多银子出门,所以这些银子都存在钱庄,钱庄就给你出一张银票,带着银票出门,方便多了一些大的钱庄在全国都有分号,只要拿着钱庄的银票在哪消费都可以。山西人做钱庄在中国古代做的是最好的,所以用白银消费特别不方便。
一般逛个街不是带散碎银两,带铜钱咱们现在再说一说铜钱,铜钱不用多说了,历朝历代中国都有铜钱,从秦始皇开始统一了铜钱的制式,外援内防,从此以后只要新皇帝登基,就有一个某某通宝、乾隆通宝、康熙通宝、雍正通宝,这一个铜钱叫一枚,1000个铜钱就叫一调或者一贯官方的计量单位,是一贯钱就是1000枚铜钱等于一两银子,但是银价是有浮动的。
举个例子,清朝初年,因为年年战火,铜钱的价格比较高,所以800枚铜钱等于一两银子,康熙、雍正、乾隆时期一般都是1000枚铜钱,等于一两银子,汇率一直保持的很稳定。但是到了嘉庆年间就突破了一两银子,等于1000枚铜钱的汇率,因为外贸的影响大清白银外流。
到了道光年间,2000枚铜钱等于一两银子,后来清朝洋务运动,这个铜钱又恢复到了1300~1800=1两银子的汇率,但是这个铜钱也有面值大的,比如有当4钱当5钱的,咸丰年间就有一枚大铜钱等于4枚小铜钱和等于5枚小铜钱的铜钱出现当4钱当5钱当10钱,甚至还有当天钱的一般铜钱上都写某某通保,通宝就是一文钱,如果这枚钱是当5钱或者是当50钱,那就是某某众宝,如果是当百钱,当千钱就叫某某元宝,在中国古代花铜钱非常方便,明码标价,也不用称去称就是身上一串铜钱比较闹心,哗啦哗啦直响,今天关于银两和铜钱就讲到这里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