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玉基 | 探源溯流说“阴骘”

徐玉基 | 探源溯流说“阴骘”

广东区[ōu]小健先生捷足先登:“‘阴骘’二字,是广东新会人今天还在说的口头语,读来有亲切感。”他常年奔走搜集流落乡间的古代遗存资料,随手发来一张家乡“文昌宫”的大门对联照片。上书“阴骘为文成佛偈[jì],真经觉世即婆心。”

新会文昌宫对联 区小键/摄

张掖王少君热情提醒:“‘阴骘’二字切不可与‘阴鸷’[zhì]相混,其意是大相径庭的。”他提醒得对,有人将“阴骘”写作“阴鸷”,意思完全反了。

北京有风女士引经据典,发现“阴骘”一词源于《尚书•洪范》“惟天阴骘下民,相协厥(其)居。”她还说:“我是红迷,《红楼梦》中多次出现“阴骘”一词。如李纨判词,“[晚韶华]……虽说是,人生莫受老来贫,也须要阴骘积儿孙。气昂昂头戴簪缨,光灿灿腰悬金印,威赫赫爵禄高登,昏惨惨黄泉路近。问古来将相可还存?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。”

上海的谢海泉(观海听泉)先生说:“我也跟大家一样对“阴骘”一词生发了兴趣。读文知道从“赐儿寺”到“阴骘寺”的命名变化,与佛教风俗有关。文中说得对,“阴骘”也叫阴功、阴德,即默默行善,只做自己知道、不为人知的功德事。”

他进一步探究:“查《说文解字》,‘骘’字在‘马’部,解释为‘牡马也,从马,陟声,读若郅’。尚未知究竟是何缘故,这个“骘”字,组词“阴骘”而有“阴德”之意?看来,还得探历史语迹。”

周宝玲、项纯丹等文友也对此发表了看法。

新华社的陶欢女士和文友们讨论起这个词。因为我引用古籍讲到“骘”是公马,然后引用《六书通》解释“乘马登山也。”,中间缺少过渡,于是引来质疑,公马能登山,母马难道不能登山?进而引出有关登与升的关系,即马的本义是怎么上升到道德层面的?

面对学富五车的大咖们,真令我汗颜,只有认真学习。

“阴骘”的阴字义清晰,阴字有11义,这里是暗的意思,即不为人知的。骘字则复杂,特别是期间转折太大,考究颇费工夫。

骘字由陟和马组成。说骘先说陟。陟,登也。(《说文》)陟,升也。(《尔雅》)陟是个会意字,左边是山坡,右边是两只向上的脚,表示由低处向高处走,本义是升、登。根据古籍所载,陟、登、升、进几个字都可以互相解释的,查那些字书很有意思。陟,升也;升,登也;登,进也;进,升也。可知古时的升有一义是登,如升堂即登堂。《说文》:“骘,牡马也。”牡马即公马。古时用字通假甚多,所以《六书统》解释“骘”字“乘马登山”,其实是“骘”“陟”互用。这个“陟”或“骘”就有了“升、登、进|等意,从而上升到道德层面。

但最早使用“阴骘”一词的是《书经•洪范》:“惟天阴骘下民,相协厥居。”这里的“骘”解释与上不同,是安定、稳定的意思。“又定也。【传】定也。【正义】传以骘卽质也。质训为成,成亦定义,故为定也。”原来又是一个通假借用的字,将骘作同音的质。清代的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对“骘”字作了梳理,在提到“骘”作“定”解时说:“葢自伪孔安国解尚书云骘,定也。意谓为质之假借。”(孔安国为西汉文字学家,作古文尚书,但明清时有人指其是伪作)质、成是古时度量单位,质为四寸,成为方圆十里。请人判断是非而求得公正解决称为“质成”。所以《毛传》说:“质,成也。成,平也。”“惟天阴骘下民”中的“阴骘”是质的意思,意为定也。苍天在默默地安定下界的人们。历代郊庙歌咏均取此意。(见后面《郊庙朝会歌辞》)

但民间广泛使用的“阴骘”词义,不是“质”而是“陟”。“阴骘”一词的广泛使用,并且成为默默地行善积德之意,是在元代的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面世之后。

文昌帝君阴骘文/徐玉基/摄

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这篇七百余字的短文,通篇劝人近善远恶,大到治国为民,小到日常言行,把如何做一个高尚之人的道理阐述得淋漓尽致。帝君并现身说法,开篇即讲:“帝君曰: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,未尝虐民酷吏;救人之难,济人之急,悯人之孤,容人之过。广行阴骘,上格苍穹。人能如我存心,天必赐汝以福。”

内容多由格言组成,易懂好记。如:“欲广福田,须凭心地。利物利人,修善修福。存平等心,扩宽大量。”“矜孤恤寡,敬老怜贫,举善荐贤,饶人责己。”“举步常看虫蚁,禁火莫烧山林。……勿登山而网禽鸟,勿临水而毒鱼虾。勿宰耕牛,勿弃字纸。”“垂训以格人非,捐资以成人美。作事须循天理,出言要顺人心。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”

结尾则将种种福报归之于“阴鸷”:“近报则在自己,远报则在儿孙。百福骈臻,千祥云集,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?”

文昌星又名文曲星,文昌帝君即文昌神,明清以来广受祭拜。全国各地曾建有大量文昌庙。

新会文昌宫 区小键/摄

“阴骘”一词大量存在于古籍之中,并且在民间广泛流行。

从唐代到清代的诗词作品中,大约有165首用了“阴骘”一词,许多著名诗人都曾以“阴骘”入诗,最早的是唐初诗人李峤。

天道向归馀,皇情美阴骘。(唐初·李峤《扈从还洛呈侍从群官》)

始知缘会间,阴骘不可移。(唐·白居易《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》)

半应阴骘与,全赖有司平。(中唐·贾岛《送雍陶及第归成都宁亲》)

阴骘今如此,天灾未可无。(唐·李商隐《哭虔州杨侍郎》)

暮年终飨福,阴骘不应欺。(北宋·梅尧臣《欧阳郡太君挽歌二首其二》)

方其未定间,人力破阴骘。(北宋·苏轼《子由生日》)

阴骘理须复,高门庆自流。(元·赵孟俯《题赵敬父侍御祖德诗》)

家君有明教,太父能阴骘。(明·汤显祖《三十七》)

地灵物产资阴骘,功着医经注大端。(清·弘历《咏人参》)

谁在帝左福下民,五行阴骘谁平均。(清·龚自珍《辨仙行》)

全唐诗/网络图

宋代《郊庙朝会歌辞》至少有九首使用“阴骘”一词,如“赖此阴骘,民有所怙。”“神兮昭受,阴骘万汇。”“怀和万灵,降兹阴骘。”“均调大化,阴骘下民。”可知在宋代朝庙朝会中,“阴骘”成为主题词。

明清小说中时见“阴骘”一词,除《红楼梦》外,如明代小说《型世言》:“如今罪料不到死,……少不得要坐的,求坐少些,这也不伤阴骘事。”

古时有的医书载有“阴骘”内容,进行医德教育。明代李榳着《医学入门》八卷,专写“阴骘”一卷,指出:“《永类钤方》、《体仁汇编》等书,皆载阴骘方论,……有此心胸,然后医可明可行。”

金庸的小说中,多次使用了“阴骘”一词。

“洪七公笑道:‘这般为富不仁的人家,你晚上去大大偷他一笔,那也不伤阴骘。’”

“欧阳克哈哈大笑,叫道:“送上门来的艳福,不享大伤阴骘。”(均《射雕英雄传》)

“焦公礼叹了口气,说道:‘劫贪官不伤阴骘,他积的是不义之财,拿他的银子咱们是心安理得。’”(《碧血剑》)

但是读金庸小说的人,往往把“阴骘”的意思搞反,大出洋相。例如有评论文章写道:“金庸写完颜洪熙和完颜洪烈也是各不相同,前者毫无胸襟和智谋,后者则多狡黠和阴骘。”“阴骘狡诈、表里不一的岳不群。”

“阴骘”一词在民间最为流行,区小键先生介绍广东新会普遍使用,我的家乡徽州也是口头语常用词。经过考证,在江南一带,民间使用“阴骘”一词,现在仍较普遍。

张爱玲在《色戒》中写道:“易先生帮帮忙,帮帮忙!三缺一伤阴骘的。先打着,马太太这就是去打电话找搭子。”

苏州人在开玩笑无意造成伤害时,会说“倷只翘辫子,真格伤阴骘!”

民间还有很多顺口溜,如“挖破纸窗容易补,伤人阴骘最难修”“阴骘延年增百福,至于陷地不遭伤。”

“阴骘“一词还常见于各种文体中,如元杂剧《老庄周一枕胡蝶梦》:“阴骘绵绵若旨修,福禄重重无了休。”林则徐作《十无益格言》第十条即:“淫恶肆欲,阴骘无益。”

经过官方提倡和民间流行,“阴骘”作为默默积德行善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。虽然有报应的传统思想夹杂其中,但劝人为善的初衷也规范了人们的言行。

“阴骘”一词经过数千年流传,其义经过变化,已得到固定。但民间在流行过程中,其句和其义稍稍有所变化。我的家乡徽州常用“伤阴骘”来评价有损道德言行。广东新会的区小键先生说,他们那里把“伤阴骘”直接简化为“阴骘”。福建的两位老教授涂帆和陈亦可则说泉州人把“阴骘”倒过来念成“骘阴”而词义不变。

“阴骘”并不难,有大有小,不网禽鸟,不毒鱼虾也是。但是做了点善事就挂在嘴上,到处宣扬,这就有悖阴骘初衷。正如《儒林外史》第六十三回所说:“阴骘就像耳朵里响,只是自己晓得,别人不晓得。而今这事,老伯已是知道了,那里还是阴德?”

山丹阴骘塔 任积泉/摄

回到开头的赐儿寺,原先只求赐儿,而没有付出,何来回报。只有多行阴骘,方得正果。改名阴骘寺,内涵岂不深厚乎?

阴骘一词已经渐行渐远了,但其中的正确含义和积极意义值得发扬光大。研究不深,还望方家指谬。

作者简介 ▼

♡ ♡ ♡ ♡ ♡ ♡

约稿启事

地名古今”以强调原创为主。内容板块和栏目大致如下,文章字数以两三千字以内为宜。突出个人化,文字尽量讲究而有韵味。

1、我说地名|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,避免面面俱到,避免罗列概念。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。

2、倾听讲述|每个村庄、每个街巷,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,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,倾听讲述,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、难以重现的故事。

3、我的漂泊|许多人的人生旅程,会在迁徙、漂泊中走过。用印象最深的几个地名,穿插个人的成长史、生活史,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。

4、故居寻访|千百年来,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、文化的名人,故居寻访,在寻访中解读名人,使之古今融合。同样避免面面俱到,写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。

5、行走天下|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。如何行走,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、精神的一部分,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,既是游记,也有颇为充实、敏锐的诗意表达,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。

6、回家的路|远离故乡的人,心中永远牵挂故乡。每次踏上归家之路,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。儿时的星星点点的记忆,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、悲欢离合,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。一棵树,一口井,一家人,左邻右舍,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。

“地名古今”的作品,将根据相应版块予以结集出版。欢迎各位新老作者赐稿,图文分别打包发送,请发:lihui1956@vip.sina.com

留存乡愁 叙说古今

地名,是我们回家的路

主编:李 辉 责编:任 军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